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大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使局部脑组织的坏死,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偏身瘫痪、偏侧视力下降、偏身麻木、说话不清等症状,这种症状常常持续 24 小时以上。
● 脑梗死的早期症状
脑梗塞早期的六大症状:
1、突发眩晕,患者会感觉到眩晕,站立不稳或者不明原因的跌倒。
2、肢体麻木,突然感觉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者嘴歪流涎。
3、言语突然不清楚,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说话或者能够说话,但不能理解别人意思。
4、整日昏沉欲睡,无法予以控制。
5、性格情绪改变,突然出现性格思维、智力行为的改变。有可能是脑部问题。
6、视觉改变,突然出现短暂视物模糊,黑朦,单眼失明。
患者如果出现上述六大症状之一都要及时就诊神经内科,进行及时检查。
● 脑梗死的病因
可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因素包括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即只要这些因素得到控制,就能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包括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异常脂蛋白血症、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饮食不当、精神压力过大等。
2、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指可增加脑梗死发生概率但不能通过人为干预控制的因素,包括年龄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种族 (非洲黑人的病死率比白人高 2 倍) 和遗传(父母死于脑梗死, 其后代患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 脑梗死的检查诊断
一般检查,包括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胸片。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检查结果还有助于病因的判断。
必要时要做特殊检查,主要包括脑结构影像评估、脑血管影像评估、脑灌注及功能检查等。
● 脑梗死的预防
脑梗死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脑梗死发病前的预防,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地干预各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如戒烟戒酒,低盐低油饮食,适当运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达到使脑梗死不发生或延迟发生的目的。
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控制其复发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并给予相应的药物等治疗,降低脑梗死再发的风险。
● 常见问题
如何快速识别脑梗死?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梗死的可能:
1、一侧肢体 (伴或不伴面部) 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对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疑似脑梗死的患者,应尽快送往医院。
脑梗死的患者一定会瘫痪吗?
在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致残率约为 50%。因此,并非每个患者均会瘫痪。减少脑梗死瘫痪的发生需要做到:
尽快到医院就诊,如发现患者有脑梗死征象,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能帮助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功能恢复,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脑梗死而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要积极的进行脑梗死的二级预防,避免脑梗死的再次发生。
脑梗死会复发吗?
脑梗死是会复发的,而且复发率最高可以达到 20%!即使通过及时的治疗可以再通血管,但引发脑梗死的各种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况且梗死区受伤的血管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再次堵塞血管。脑梗死在一年内复发机会最大,所以对脑梗死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