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是指肾小球结构,在形态和(或)功能上受到损伤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和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病理类型各异,而临床表现又常有重叠。
● 肾炎的症状
1、小便异常:小便中有大量泡沫,且经久不散;尿色加深,酱油色或者血尿;夜间小便次数增多。
2、水肿:颜面部或者双下肢肿胀,按下有坑。
3、高血压:没有特殊家族史的年轻高血压患者,或者原本控制良好的血压突然变化,或者需要多种降压药联合才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都应该警惕肾脏疾病。
4、不明原因的贫血,以及因为贫血引起的苍白、乏力、胸闷。
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在起病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没有任何不适。因此,肾小球疾病的发现,很多时候依赖常规体检。推荐每年的常规体检应该包含尿检项目。
● 肾炎的检查
尿常规: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观察尿蛋白、潜血、白细胞、管型、细菌、酸碱度和比重等。
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用于判断血尿是否来源于肾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助于判断蛋白尿的多少。
尿常规需要取清洁新鲜尿液,避免尿液污染和放置时间过长。
血常规:血细胞计数可以有效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凝血障碍。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测,可以判断患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部分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有急性肾损伤;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常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炎和紫癜性肾炎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大小,有助于判断肾病的进程。
肾穿刺活检:是有创伤的检查,但对多种肾脏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肾炎的并发症
肾功能衰竭:这是肾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废物体内储留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至终末期即为尿毒症。
肾性贫血:肾炎晚期,贫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患者需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缓解贫血症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应当给予铁剂治疗。
感染: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的原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4倍。平时应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由于多数肾炎患者有自身免疫紊乱或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注射疫苗应谨慎。
● 肾炎的预防
预防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如果发生扁桃体炎及脓疱疮,须尽早、彻底地治疗。
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同时保障水分的摄入。
适当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日常生活规律,适当休息,避免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
保持卫生,注意外阴的清洁。
定期体检。
● 常见问题
肾炎患者日常如何护理?
休息方面:
肾炎患者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患者1~2周内应卧床休息,当尿色恢复正常、水肿消退后,才允许活动。慢性肾炎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方面:
清淡饮食,限制盐的摄入(氯化钠<3g/d),忌油腻;
饮食以优质蛋白为主,主要为蛋、奶、瘦肉,减少高嘌呤(如动物内脏)食物的摄入。
运动方面:
急性肾炎患者严格禁止体力活动;
慢性肾炎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都应注意循序渐进,形式以步行、游泳、太极拳等为主。
日常病情监测:
观察尿液颜色、尿泡沫和尿量的变化;
注意眼睑及下肢水肿;
定时监测血压和血糖,每日固定时间进行血压的测量,每周检测1~2次血糖。
肾炎的预后如何?
治疗和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病理类型和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同时要考虑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是否避免了各种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老年人、持续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预后较差。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95%能完全恢复,死亡率<1%。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治疗可以延缓肾脏的衰竭。
肾病水平蛋白尿的紫癜性肾炎患者中,约20%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狼疮性肾炎的患者中,10%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